- 2025-02-06 09:42
地震如同刮风下雨,是一种自然现象。当两个板块发生挤压时候,压力在板块岩石中聚集,使岩层变形,一旦一方岩石不能支撑,产生断层,岩石恢复原位,发生回跳,巨大的能量释放激发地震。地震的发生常伴生有火灾、海啸、泥石流、滑坡、环境污染、商业中断、信息丢失和社会功能瘫痪等次生灾害,地震海啸便是其中一种。
由海底激烈的地壳变化造成大片水域突然上升或者下降而引起的海洋巨浪,在涌向海湾内和海港时所形成的破坏性大浪称为海啸。
海底海啸是大地震是发地震发生时,在海底隆起和海底下沉所引起的海浪。另外,没有伴随海底变形的地震冲击或者海底的弹性震动也能够引起较弱的海啸发生。破坏性的地震海啸,只有在断层发生倾滑错动、震级大于6.5级和水深几百米的条件下,才会在大洋型海岸处发生。全球地震海啸的分布与地震带一致,破坏性较大的地震海啸周期为6—7年一次,其中约80%发生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上。除此而外,海底火山,火山岛等的爆发,海底塌陷、滑坡、地裂缝,海岸附近的山岸崩塌造成的砂土堕入海里以及核爆炸也能引起海啸。
海啸的传播速度随着海水深度的增加而增大,若海深4000米,则位相速度为198米/秒;若波长为数百公里,周期的量级则为1000秒,波速高达268厘米/秒。值得注意的是,海啸的传播速度尽管大于924公里/小时,可是洋面上几乎见不到骇人的海浪,原因是地震海啸即使在源地附近波高充其量也仅为数米,而波长则可达数十或数百公里,海面倾斜不超过1—2米。所以,海啸不会再深海大洋造成灾害,正在海面航行的船只及其人员很难觉察海面的波动。因此,海啸发生时,越在外海越安全。准备靠岸或者停靠在岸边的船只要及时向外海开就可以化险为夷。
但是,当海啸进入大陆架,深度急剧变浅,波高骤增,可形成高达20—35米的巨浪,这种巨浪具有无比的能量和破坏力,可带来毁灭性灾害。海啸携带的海底沉积物、船只、建筑物碎片、树木等重物可冲入海岸线以上几百米的地方,登陆的速度可达160公里/小时。
海啸是一种重力长波,重力波的垂直振动产生于万有引力的恢复力,其波长十至几百公里,不仅比海的深度大得多,而且波型不易崩溃。海啸的周期为2—200分钟,最常见的是2—40分钟。因此,海啸产生的巨浪可能是一个或多个,其间可能间隔几分钟或几个小时。表现形式并不总是以巨浪登陆,有可能是快速涨潮,伴随着水下漩涡。可以吞噬生命,可以卷起重物,可以吞没整个海滩。
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地震发生在印度板块的边缘,剧烈的地壳运动聚集的巨大能量,超过岩石强度造成岩石破裂,在苏门答腊岛形成一个纵向1200—1300公里,横向100公里的区域,其中最严重的断层发生在400公里的范围,从而造成海水上下颠簸,形成海啸,并以每小时700—800公里的速度快速向外扩展。然而,印度洋相对比太平洋来说范围较小,所以很快殃及到了印尼、斯里兰卡、马尔代夫、泰国、孟加拉等东南亚和南亚诸国,甚至东非海岸索马里也未能幸免。这次地震是典型的逆冲型地震,即断层的上盘上冲的错动。
为减少海啸造成的灾害,1948年美国首先在檀香山附近的地震观测台组建了地震海啸警报系统,只限于监测夏威夷群岛。智利地震引发海啸后,成立了环太平洋海啸警报系统。1966年太平洋海啸警报系统正式成立。当然关于海啸发热预测和预报,目前仍在积极的探索之中。(来源:陕西地震信息网/陕西省地震局官网https://www.eqsn.gov.cn/info/1076/27629.htm)
-
福建省召开2025年度全省地震系统工作会议2025-02-08
-
中共福建省地震局党组召开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通报会2025-02-27
-
福建省地震局组织专题学习党章2025-02-27
- 02-08 ·福建省召开2025年度全省地震系统工作会议
- 11-18 ·福建省人民政府与中国地震局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 03-04 ·漳州闽南师大附小开展地震安全教育活动
- 03-04 ·龙岩上杭县大力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
- 03-04 ·漳州市召开2025年地震系统工作会议
- 02-27 ·中共福建省地震局党组召开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通报会
- 02-27 ·福建省地震局组织专题学习党章